今天是介绍数据可视化的过程,但是更多的是站在产品经理的视角,去呈现一个数据需求,从需求提炼、分析,到最终可视化呈现的一个过程。
可视化的终极目标是洞悉蕴含在数据中的现象和规律,从而帮助用户高效而准确的进行决策。
一个完整的数据可视化的过程,主要包括以下4个步骤:
确定数据可视化的主题;
提炼可视化主题的数据;
根据数据关系确定图表;
进行可视化布局及设计;
可视化过程的第一步:确定数据主题,即确定需要可视化的数据是围绕什么主题或者目的来组织的。
在可视化过程中的4个步骤之中,第一步是相对来说较容易的一步。
业务运营中的具体场景和遇到的实际问题,公司层面的某个战略意图,都是确定数据可视化主题的来源和依据。简而言之,一个具体问题或某项业务、战略目标的提出,其实就可以对应一个数据可视化的主题。
比如,银行分析不同城市用户的储蓄率、储蓄金额,电商平台进行双十一的实时交易情况的大屏直播,物流公司分析包裹的流向、承运量和运输时效,向政府机构或投资人展示公司的经营现状等,都可以确定相应的数据主题。
确定数据围绕什么主题进行组织之后,我们接下来要了解我们拥有哪些数据,如何来组织数据,这里面又衍生出另外三个问题。
分析和评估一项业务的经营现状通常有不同的角度,这也就意味着会存在不同的衡量指标。同样一个业务问题或数据,因为思考视角和组织方式的不同,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据分析结果。
例如,要评估寄件这项业务,有人想了解寄件量,有人想知道不同快递公司的运输时效,有人想知道寄件用户的下单渠道,还有人想了解寄件收入。
拿起数据,就开始画图,会让整个数据可视化作品没有重点、杂乱无章,是一种用战术上的勤劳掩盖战略上的懒惰,最终的呈现效果一般不理想。
基于不同的分析目的,所关注的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截然不同,这一步实质上是在进行数据指标的维度选择。
例如,都要统计寄件量,有人希望知道各个快递公司的寄件量是多少,有人想了解一天内的寄件量高峰位于哪个时段,还有人想知道寄件量TOP10的城市排名。这里的快递公司、时段、城市,都是观察寄件量这个指标的不同维度。
通常,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如下几类:
趋势型:通常研究的是某一变量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趋势,常见的有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。
对比型:对比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数据,通常用于分类数据的对比。
比例型:数据总体和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。
分布型:展现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,如描述性统计中的集中趋势、离散程度、偏态与峰度等。
区间型:显示同一维度上值的不同分区差异,常用来表示进度情况。
关联型:用于直观表示不同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,如包含关系、层级关系、分流关系、联结关系等。
地理型:通过数据在地图上的地理位置,来展示数据在不同地理区域上的分布情况,根据空间维度不同,通常分为二维地图和三维地图。
确定了要展示的数据指标和维度之后,就要对这些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一个重要性排序。
因为对于一个可视化展示的终端设备而言,其屏幕大小有限,且用户的时间有限、注意力也极其容易分散。如何让用户在短时间内,更有效率的获取到重要的信息,这是评估一个可视化产品好坏的重要因素。
在可视化设计之前,不妨问用户两个问题:
(1)如果整个版面只能展示一个最重要的信息,你希望是什么?
(2)你希望展现这些信息的理由是什么?通过用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,你能了解到,在已确定的指标和维度中,用户最关注的是哪个或哪些。
通过确定用户关注的重点指标,才能为数据的可视化设计提供依据,从而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,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到可视化结果中最重要的区域,提高用户获取重要信息的效率。
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,决定了可采用的图表类型。常见的数据关系和图表类型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:
通常情况下,同一种数据关系,对应的图表类型是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,是不是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就可以了呢?
当然不是,图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去呈现数据中的现象和规律,那么必然,可视化图表的效果也极大的受到实际数据的影响,这个后续再分享。
在做好了以上的需求收集和整理之后,接下来就要开始进入可视化的设计和呈现的阶段。这一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进行可视化布局的设计,二是数据图形化的呈现。
可视化设计的页面布局,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:
(1)聚焦
设计者应该通过适当的排版布局,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到可视化结果中最重要的区域,从而将重要的数据信息凸显出来,抓住用户的注意力,提升用户信息解读的效率。
(2)平衡
要合理的利用可视化的设计空间,在确保重要信息位于可视化空间视觉中心的情况下,保证整个页面的不同元素在空间位置上处于平衡,提升设计美感。
(3)简洁
在可视化整体布局中,要突出重点,避免过于复杂或影响数据呈现效果的冗余元素。
影响图表呈现效果的,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,一个是数据层面的,一个是非数据层面的。
(1)数据层面
若数据中存在极端值或过多分类项等,会极大影响可视化的效果呈现,如柱形图中柱形条的高度、气泡图中气泡的大小、饼图中的分类项太多等。
对于数据本身造成的可视化效果不佳的情况,我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?当然不是,在以往的可视化过程中,本人虽然也踩了很多坑,但是对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,下次专题分享。
(2)非数据层面
非数据层面,但是影响图表呈现效果的因素,通常在设计过程中就可以解决。
比如图表的背景颜色、网格线的深浅有无、外边框等等,这类元素是辅助用户理解图表的次要元素,但如果不加处理全部放出,视觉上就不够聚焦,干扰到你真正想展示的数据信息。
因此,对于此类非数据层面,但是影响图表视觉呈现的元素,应该尽量隐藏和弱化。
最后一句个人经验:作为数据可视化的设计者,你应该在可视化设计之前,全面了解此次数据的分布情况、量级,通常几行sql就可以搞定,这样在进行可视化设计的时候,可以少踩很多坑。
评论区(0)